“太後,還請坐著訓話。”
如今的金英,已經接替王振的位置,成為司禮監的掌印太監,成為內廷第一人。
在見到孫太後出來之後,就已經讓幾個小內官前去搬來一張座椅。
這張座椅,就設在龍椅之下,王座之上。
金英心裡也有小九九。
孫太後站著,就會顯得很突兀。
而孫太後要是坐著,那麼接下來傳位朱祁鈺的事情也就好辦了。
金英這是想助力朱祁鈺,好給自己邀功。
有了金英的提醒,孫太後當仁不讓的坐到了椅子上麵去,以顯示她國母身份的尊崇。
“傳皇太後懿旨!”
“大明正統皇帝北狩,天下臣民莫不悲切。”
“為江山計,皇帝傳位郕王,以供奉宗廟。”
“盼郕王以江山社稷為重,不忘祖宗創業之艱難,唯有中興大明,方能不負天子所托,不負臣民所望!”
金英唸完後,就把懿旨遞到了朱祁鈺手中。
“兒臣,接旨!”
朱祁鈺在對著孫太後拜服後,伸出雙手接過了懿旨。
三謙三讓,又有朱祁鎮的口諭,又有孫太後的懿旨。
朱祁鈺登基的法理已經有了。
“百官當各司其職、儘心竭力輔助新君。”
“軍民需上下一心、內外一致,不讓敵寇猖狂,早日迎回聖駕!”
孫太後這是對著台階下方群臣說的。
這也是孫太後把她的要求,說給群臣聽。
本宮已經答應了你們的要求,那麼你們也該兌現承諾。
“還愣著乾嘛?”
“還不坐到龍椅上去!”
孫太後看了一眼朱祁鈺,語氣裡麵不悲不喜。
“兒臣遵旨!”
不過短短幾級台階,朱祁鈺卻感覺很漫長,每一步都都顯得那麼沉重。
就是這幾級台階,卻是一個天上,一個地下。
台階之下,為人臣子,謙卑謹慎。
登上台階,君臨天下,唯我獨尊。
“陛下萬歲!”
當朱祁鈺的屁股坐上了龍椅之後,文華門內外頓時響起了一陣又一陣歡呼雀躍。
山呼萬歲的聲音,響徹雲霄,幾乎都要把大殿上麵的琉璃瓦給掀翻。
群臣再一次,向著朱祁鈺行跪拜大禮。
隻是這一次,群臣不再是用拜見親王之禮,而是改為了君臣之禮。
在群臣看來,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。
這是皇權向群臣的妥協,群臣終於超過了自己的前輩,大明以後將會是文臣和皇帝共治天下。
這一次皇權交接,冇有腥風血雨,冇有刀光劍影,冇有血流成河。
人心所向,順天應人。
“眾位卿家,免禮平身!”
朱祁鈺在說話之前,先深呼吸了一口氣。
他這是為了穩定心神。
知道現在,朱祁鈺才明白古人詩句裡麵所包含的情緒。
春風得意馬蹄疾,一日看儘長安花。
漫卷詩書喜欲狂。
“臣,有事起奏!”
等到群臣起身以後,禮部尚書胡濙走了出來。
“胡卿,可直言。”
對於自己登基後第一次大臣進奏,朱祁鈺很重視,因為這具有很高的政治含義和影響。
“既然陛下已經繼承大位,接下來便應該由欽天監推算之後,定下黃道吉日。”
“同時,臣管轄之下的禮部,也開始著手準備登基大典的一應事宜。”
胡濙這個禮部尚書,很稱職。
若論對於慶典儀式的熟悉,當了快三十年禮部尚書的胡濙,無疑是大明當之無愧第一人。
在胡濙主管禮部的這段時間裡麵,他幾乎把能夠遇到的大典,都給主持了一遍。
而且不僅僅是皇帝大典,還包括藩王之禮。
明宣宗朱瞻基的葬禮。
朱祁鎮受封太子、登基、大婚。
朱祁鈺加冠、大婚。
“孤……”
朱祁鈺剛想開口答應,卻看到一旁的原郕王府太監成敬,對著自己微微的搖了搖頭。
對於成敬近乎不可察的動作,朱祁鈺隻是一思考,就參透其中玄機。
“天子北狩,朕日夜隻想著怎麼把皇兄車駕迎回京師。”
“等到皇兄歸國,這龍椅還是會由皇兄來坐。”
“至於登基大典,不辦也罷!”
朱祁鈺剛纔說孤,隻是一時冇有適應過來。
然而他的這句口誤,卻讓群臣覺得他性格軟弱,也不願意當皇帝。
至於說不辦登基大典,是朱祁鈺覺得自己的屁股還冇有坐熱龍椅,還必須要裝一下。
要知道,剛纔朱祁鈺可是白百般推辭群臣勸進。
如果朱祁鈺這個時候痛快的答應了,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臉,給人一個口是心非的虛偽形象。
“奴婢以為,胡尚書之言在理。”
“天子登基大典,極為繁瑣。”
“內廷十二監、八局、四司,也有很多事情要做。”
“諸如天子印章的雕刻,服飾製作,寢宮打掃等。”
大太監興安,也在一旁說話。
興安之所以站出來,是為了給內廷宣示存在感,不想讓外廷一家獨大。
隻不過對於興安,朱祁鈺是知道他底細的。
興安這個人,有野心,還是個風吹兩麵到的牆頭草。
原本曆史上朱祁鈺病重的時候,就是興安在胸口比劃了一個十字,讓大臣們知道朱祁鈺很有可能在十天內病亡。
正是由於興安的這個舉動,石亨等人才決定發動政變,迎朱祁鎮複辟。
“朕不過是暫坐皇位,將來是要還政給皇兄的。”
“至於一應所需,朕可以用皇兄遺留之物,不用刻意新製。”
朱祁鈺雖然恨不得把興安剝皮抽筋乾,不過他知道現在還不是時候。
至於說用朱祁鎮的舊東西,這也是朱祁鈺表達自己的謙卑,表示尊崇朱祁鎮這個太上皇。
同時,朱祁鈺還可以收穫一個節儉的好名聲。
作為富家翁,怎麼吃喝玩樂都可以。
作為皇帝,要是鋪張了一點,就會被說成是勞民傷財,被說成是玩物喪誌。
朱祁鈺還記得他的父皇朱瞻基,因為喜歡玩蛐蛐,而被叫做蛐蛐皇帝。
朱瞻基不過是讓人製作了一批裝蛐蛐的罐子,就有大臣上書勸諫。
“陛下,錯矣!”
“新舊交替,如同日升月落。”
“陛下登基,當有大典,以振奮軍民之心。”
胡濙的繼續堅持,也是出於一種政治考慮。
大明剛烈,就算天子被俘,也隻是另立新君,而不會向敵人卑躬屈膝。
新君登基,不止是一場慶典,還是一次對外釋放政治信號。
對外,是向瓦剌宣示,大明會抗爭到底。
對內,穩定人心,為軍民樹立了一個精神領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