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重臣們想要勸進郕王,太後真會答應?”
“東宮太子還在,為什麼不讓太子繼位,讓郕王輔政?”
“周公旦輔佐武王、成王的美名在前,郕王完全可以效仿古人!”
商輅是東宮展書官,也就是太子的老師,他當然希望是東宮太子登基,而不是換成朱祁鈺。
商輅還推斷,孫太後不會放棄他的兒皇帝。
因為這段日子以來,朝廷和瓦剌之間,書信、使者往來不斷。
明朝想要迎回皇帝朱祁鎮。
瓦剌想要迷惑明朝,為他們接下來大舉南下爭取時間。
所以雙方你來我往,都打著想要和平共處的機會。
孫太後為了她的兒皇帝,更是前後派出幾隊人馬,把內庫的金銀珠寶,一車一車的往瓦剌送。
“我也聽宮裡麵的人說了,太後不顧朝臣們的反對,執意要用金銀賄賂瓦剌,還美其名曰賞賜。”
“瓦剌人的德行,大家都知道怎麼一回事。”
“他們貪得無厭!”
“陛下在他們手裡麵,隨時可以用來勒索我大明,他們根本就冇有打算放陛下回來的打算。”
“為了斷了瓦剌的念想,重臣們纔想立郕王為帝。”
“你們想啊,要是太子登基,瓦剌人索要財物,他給是不給?”
“要是給了,天下人就會說太子放縱賊寇,致國家大義於不顧。”
“要是不給,那太子就是不孝。”
“所以,為了不讓太子揹負千古罵名,由郕王登基最為合適!”
李賢說的這些,是當時王直勸說孫太後的話。
而且這話,很有說服力。
孫太後如今把太子看得很重,她必須要為朱見深考慮。
要不然,朱見深就是趙構第二。
而滿朝文武也就成了畏敵如鼠的秦檜之流。
“如此說來,郕王登基,倒也是兩全其美的法子。”
彭時看了看商輅,又看了看李賢。
對於郕王朱祁鈺,彭時也是報有好感的。
朱祁鈺做了兩件事情,讓他在朝野中收穫了不少的人心。
第一件事,誅殺王振餘黨,為國除害。
王振仗著朱祁鎮的寵信,欺壓的百官日久,早就民怨沸騰。
殺王振,聞者無不拍手稱快。
第二件事,朱祁鈺監國後,為了彌補朝廷職位空缺,啟用了一批大臣。
那些原本被迫遠離朝堂的大臣們,在重新進入仕途後,自然是要對朱祁鈺歌功頌德。
“重臣們都是值得信賴、可以托付大事之人。”
“今日他們勸進,在下當從之!”
彭時說到激動之處,雙手報拳,對著文華門一拜。
“商兄,你也不必擔心。”
“你雖然是東宮展書官,可你任職之前,東宮儲君還是確定,你也冇有教導過太子一天學業。”
“郕王也看中商兄你的才華,不然就不會讓你入閣。”
看著愁眉不展的商輅,彭時說出開導的話語。
“對了,說起入閣,我今日聽見了一個趣事。”
“這次咱們入內閣,民間說是蚤入內閣。”
“咱們原本隻是翰林,不是部院侍郎,本來屬於人微言輕。”
“這一次咱們得以入閣,就像跳蚤一樣,一下子蹦得老高。”
說完,彭時就笑了幾下。
“雖然難聽,也是事實。”
商輅被彭時逗笑了。
商輅在京師也呆了幾年了,他對於官場製度也是知道的。
在此之前,進入內閣輔政的大學士,多是六部副職的侍郎。
然而商輅的開心並冇有維持多久,
“可是宮裡的那位,不可能就這樣讓皇位易主吧?”
商輅有一個擔心。
他害怕朱祁鈺讓他進入內閣,隻是做做樣子給大臣們看。
如今東宮已立,商輅也就要輔導太子朱見深的學業。
朱祁鈺讓商輅入閣,隻是表達他任人唯賢,不會對大臣們區彆對待。
這樣做,朱祁鈺會收穫好名聲。
但是商輅畢竟屬於東宮屬官,他不是朱祁鈺的心腹,朱祁鈺很可能行明升暗降之事,對商輅不會重用。
要真是這樣,也就意味著商輅的政治生涯不會有所建樹。
十年寒窗苦,一朝入內閣。
商輅可不想自己弄有滿腹經綸,卻無用武之地。
“怎麼可能就這麼輕易答應?”
李賢又插話了。
“我聽宮裡傳出訊息,說太後原本是打算讓襄王進京。”
“隻不過襄王堅持拒絕,所以這事纔沒成。”
李賢現在雖然還不是侍郎,但是他做的就是侍郎的事。
經常出入皇城,李賢的訊息很靈通。
“這事,不難理解。”
“太後雖然地位尊崇,可是無兵無權無勢,不可能真的左右朝中局勢。”
“百官們傾巢而出,執意請立郕王為新君,就算是太後也阻攔不住!”
彭時在翰林院觀政也有段日子了,他的政治嗅覺很準。
就在彭時、商輅、李賢,這三位曆史上內閣首輔小聲交流的時候,文華門被緩緩打開。
“好了,不可在喧嘩!”
陳循這是回頭,嚴厲斥責了他的後輩們。
陳循如今執掌這戶部,要是作為戶部官員的李賢惹出麻煩,陳循也會臉上無光。
“下官知錯!”
李賢聞言,連忙告罪。
陳循這個人雖然有點尖酸刻薄,可他也十分護犢子。
這樣的上司,讓李賢又敬又怕。
在罵人的時候,陳循是雷聲大作。
在維護自己人的時候,陳循敢於據理力爭。
“百官入朝!”
作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的金英,從文華門內走了出來。
然後就是文武百官依照品級次序,在金興的帶領下,步入文華門。
“眾位大臣,可有奏本承上?”
一陣三跪九叩的繁文縟節過後,金英開口詢問。
“臣率六部九卿五府六科十三道官員上奏。”
吏部尚書、百官之首的王直,邁著大步從文官之列走了出來。
“天子北狩,國運危急,社稷動盪。”
“太子年幼,不足托付軍國大事。”
“臣等恭請郕王殿下登基為帝,以正大位。”
“外拒瓦剌,內安人心。”
今天的勸進,其實相關三方已經達成了妥協。
孫太後、重臣們、朱祁鈺,他們都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按照事前商議,整個過程先由群臣勸進,然後孫太後頒佈懿旨,然後朱祁鈺三辭三讓。
隻不過對於那些不知道內情的大臣們來說,王直的聲音在文華門內來回炸響,如同驚雷一般。
或許是年邁的原因,王直的嗓門並不大,顯得有些飄渺不定,讓人覺得不那麼真切。
聽到王直這麼一說,群臣頓時寂靜無聲。
唯有廣場角落的清水落珠,一滴又一滴的敲擊在百官的心頭。